被质疑,遭否定,引调笑 最大民营精神病院IPO被否背后

2018-02-01 16:57:55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马肃平 袁端端

康宁医院从申请IPO到落败,引发了人们对民营精神病院的极大好奇,也掀起了社会办医能否最终成功的疑问。

更有别于一般民营医院的是,康宁舍得投入科研。温州康宁医院副院长、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叶敏捷原在温州市精神病医院任职,为了“挖动”这位老朋友,管伟立花了整整四年。“我是花钱的人,不是赚钱的人。”叶敏捷说,“我们实验用的斑马鱼养殖了几千条,一条的价格便达数千元。”

“康宁模式”复制遇阻?

天时地利人和,让康宁医院一下打开了市场。1998年投入使用时,不到200张的床位,还住不满人。到了2006年获评三级乙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时,床位数已增至600张。

2011年起,温州及其周边的青田、苍南、永嘉、乐清康宁医院相继投入运营。2014年起,医院网络扩展至环渤海经济圈及西南部等地区。

“来医院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年接待超过三百批次。”康宁集团的媒体负责人说,和其他民营医院不同,他们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一概欢迎,全部开放”。

2013年后,康宁医院通过资本扩张领地,引进了德福基金和北京鼎晖两家资本机构注资,并于2014年10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一位接近德福基金的投资人透露,投资方对康宁十分看好,因为创始人都是专业背景出身,管理体系成熟,且精神病医院专业背景壁垒较高,又存在极大需求,竞争优势独特。但他们不准备赚快钱,而是把康宁当成一家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

何日辉则认为,康宁扩张的关键是通过融资不断跑马圈地,把盘子做大。2015年,康宁医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精神病院第一股”。但他强调,国内精神障碍诊疗就是基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耗费最多的是护理,“要论有多高的技术含量,谈不上”。

“无论是从医疗质量、管理还是医院文化,我们都希望康宁模式是可复制的。”王莲月说。但民营医疗市场最稀缺的资源——医生,成了快速扩张的阻碍。

很少有人知道,比儿科医生更紧缺的是精神科医生。2015年,中国精神专科医院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仅2.7万余人,其中大部分在公立医院任职。在考察各地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时,王莲月发现,一家基层精神病医院“四个医生,三个没证,一个还是助理医师”的现象十分普遍。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6月30日,康宁自有医院的床位数共3050张,医务人员863人。王莲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总院的医护人员配比符合三级医院综合评审的规定,但她坦言,基层分院的医护人员短缺严重,“常常会超床”。

湖南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易文中曾参与创建过康宁某分院。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2年开业后,病人滚滚而来,最高峰时,他一人要管理80个病人。由于人手缺乏,医疗、护理各个环节都要操心,忙得“小肚子也没了”。大半年时间里,他不敢续签合同,直到两个新医生接手,赶紧撒手离开。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