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 正文

索尼/微美全息等AR+AI视觉构建沉浸式驾乘娱乐体验

2020-05-20 17:28:36来源:民营经济网·民企动力  

索尼/微美全息等AR+AI视觉构建沉浸式驾乘娱乐体验:从微软到苹果,从福特到宝马,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公司和汽车厂商都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构思基于AR/VR的娱乐系统。早前已经分享过一系列的...

从微软到苹果,从福特到宝马,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公司和汽车厂商都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构思基于AR/VR的娱乐系统。早前已经分享过一系列的专利报告,而日前,美国专利商标局又公布了一份与之相关的索尼发明申请。名为“Display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o Generate A Virtual Environment In A Vehicle(在在车内生成虚拟环境的显示控制系统和方法)”的专利申请于2020年1月提交,并在日前由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份专利申请,尚不确定索尼是否会或将于何时商业化所述的发明技术。

索尼指出,自动驾驶及相关电子技术是汽车工业中最为新兴的领域之一。但在自动驾驶车汽车的行驶过程中,用于提升乘客车验的相关技术和系统依然只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某些情况下,车内乘客可能不喜欢车内的环境。

所以,可以期望高级的、智能的和自适应的显示系统在驾驶期间为乘客提供可选择的虚拟环境。主要在专利介绍了一种在车辆中生成虚拟环境的显示控制系统。所述显示控制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配置为接收与要在车内显示介质中显示视频的对应输入。系统在车辆的当前行驶路线和与所选视频关联的行驶路线之间确定相关因子,根据所确定的相关因子来调整所选视频的一个或多个视频参数,然后控制所选视频在车内显示介质中的显示。

在时下最火的人工智能和AR技术潮流下,索尼更是加强对AR现实增强和3D识别技术的布局。索尼和雅马哈宣布,共同开发的一款自动驾驶AR公交车“SC-1 Sociable Cart”已有成果。该公交车长123.4英寸,高度约为6英尺,宽约51英寸,内外均配有大屏幕,定位为观光游览设备。SC-1最大移动速度为每小时19公里,“驾驶员”可以远程控制其行驶路线,适合投放于游乐场、大型公园、高尔夫球场等。

业内普遍认为从2020年开始到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会逐步在世界各地普及。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的《2018-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规模约达40亿美元,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目前,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的未来蓝图中已布局到多个适用领域,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自动驾驶是汽车和科技行业未来的重大机遇,这个市场正越来越拥挤,谷歌、百度、特斯拉、Uber、宝马、本田、福特、尼桑、苹果、滴滴等来自汽车和科技界的巨头都在布局,其外还有其他来自于不同环节的玩家,比如芯片公司、云计算平台、传感器公司、硬件方案公司、机器视觉公司等等,不过,目前自动驾驶市场的竞争格局还没有成型。

真正场景应用是当下企业的战略布局,就拿微美全息(WIMI.US)来说,AI视觉技术已经应用到多个场景,微美全息(WIMI.US)的裸眼全息技术,其商业应用场景已经聚集在家用娱乐、光场影院、演艺系统、商业发布系统及广告展示系统等五大专业领域,并且成绩喜人。可以看到的是,正是技术在驱动着前行。AI技术正在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场景中,给我们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捷。

据悉,微美全息(WIMI.US)拥有全面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种障碍物识别能力;完全自研的城市级高清地图和无人车高精度定位能力;城市级地图和行车大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能力;特有的多传感器融合解决方案;自建的大规模模拟系统;车载软硬件的创新整合能力;应急安全系统(例如,当雷达遇供电故障时,车辆可安全停下)等。

全息AR行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全息AR体验只能通过硬件和软件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并且与全息AR相关的技术进步将把全息AR体验带入下一阶段。例如,深度学习AI技术的突破将使全息AR设备能够以更加无缝的方式集成由摄像机捕获并由计算机模拟的内容,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此外,集成芯片的发展将使图像处理器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从而降低全息AR器件的销售价格。5G网络的广泛采用将使本地设备和互联网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从而大大增强了内容的多样性。

随着自动驾驶AI的发展,我们将看到行业中AR全息技术的各种应用和实现,而汽车设备是需要售后更新的,这就为AR全息内容和软件的相应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机会,因此AR全息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总之,自动驾驶AI为AR全息的发展带来了真正的动力,但同时AR全息也可能是帮助市场从有人驾驶过渡到无人驾驶的关键因素。长远来看,汽车AR全息只是开启AR全息行业的实际应用市场,为其他行业的AR全息应用铺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