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蓝2019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2020-04-30 02:18:46来源:民营经济网·民企动力
2020年4月27日晚间,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可蓝”,300816)发布2019年年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2019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6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母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25%。近年来,得益于在下游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提升及国V排放标准的深入实施,公司营收及净利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3.7亿元、4.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07万元、4432万元、8289万元。
据了解,艾可蓝于2020年2月10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2000.00万股,发行价格为20.28元/股,上市首日开盘即涨停,涨幅达43.98%。艾可蓝虽登陆创业板不久,但已在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及与大气相关产品领域深耕了10余年。其主营业务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及与大气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主要产品包括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型产品(SCR)、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型产品(DPF)、汽油机三元催化剂/器(TWC)等产品,同时形成小规模的VOCs废气治理设备收入。产品主要用于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发动机尾气净化,是使发动机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的核心部件。
艾可蓝自设立以来一直秉承“有‘艾’,天可以更蓝”的理念,其空气净化研发技术已拓展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工业废气治理等相关领域,公司已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正快速成长为国内汽车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并加速从单一的发动机尾气治理企业向大气环保综合治理企业转型。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和经营开拓,艾可蓝已与全柴动力、福田汽车、云内动力、江淮汽车、中国重汽、上汽集团、玉柴动力、华菱汽车等厂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自主研发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艾可蓝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技术研发作为公司发展的源动力,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以催化剂配方及涂覆技术、电控技术、匹配和标定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的12项核心技术,其中6项核心技术为原始创新,并完成了机动车国六、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船舶发动机尾气后处理、VOCs 废气治理设备等多产品线的技术储备。同时,艾可蓝在行业内还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或创新,如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将旋流式机械喷嘴应用于液力式电控系统,成功突破了国外企业在电控喷嘴上的垄断;自主研发出应用于国六柴油机的铜基分子筛催化剂技术;独创性地开发了DPF碱金属催化剂涂层技术,实现了催化剂领域的重大突破等。
艾可蓝凭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储备,在技术、产能、质量和性价比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技术水平在国内居于优势地位。目前已形成了多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产品,产品符合柴油机国V、国IV标准及汽油机国V、国IV标准,目前已实现柴油机国VI产品的小批量供货及汽油机国VI产品的批量供货。同时,公司已在非道路移动机械与多家客户开展产品预研、标定试验。匹配船舶IMO TierⅢ标准的SCR系统已取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
截至目前,艾可蓝拥有已授权专利114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拥有软件著作权9项。此外,公司还一直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所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研发实力提升显著,并主导或参与了多项国家项目,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理基金项目等。
募投项目推动技术升级 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艾可蓝所处的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属于节能环保产业,同时也是战略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公司此次公开发行的募投项目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将有效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并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升级扩产项目”是对公司符合国Ⅵ排放标准的柴汽油机,以及国IV排放标准以上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尾气后处理产品的产能建设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各类柴油机尾气后处理产品16万台/套,汽油机尾气后处理产品85000台/套。该项目将进一步升级丰富公司现有产品体系,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公司持续性发展。“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重点研发的高标准尾气后处理产品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整体技术实力,而国产化替代的前景也将为公司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艾可蓝已经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以合作单位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在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同时,也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合作,并继续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合作单位的信息、资源、硬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借助现在良好的合作态势,构建内外有机统一的协作体,通过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研发团队的广度和深度。
未来,艾可蓝将立足于现有的主要业务模式,做强做精,以点带面,辐射行业,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服务,保持发动机和整车企业配套业务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对在用车市场,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经销商,创新合作模式,以领先的技术能力和产品水平,积极培养和努力拓展这一新兴市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即将启动的巨大市场,高度重视、提前布局、研发先行、服务到位,抓龙头、扩影响,将其作为公司未来的重要增长极;对国际市场,将紧跟国内发动机和整车客户,共同走出国门。公司将以质量为根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为抓手,依靠优质客户的示范效应提升市场口碑。力争把艾可蓝打造成为国内环保行业的顶尖品牌,并在国际范围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国家产业政策加码扶持 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环保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与发展的产业,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不少的政策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如《“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及其装备,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过滤器等汽车废气净化技术装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在汽车行业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推动了汽车需求量迅速增加,使我国汽车工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预见,汽车行业尤其是柴油机巨大的尾气排放治理需求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程机械行业方面,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预计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6,500亿元;出口及海外营业收入比重超过30%,到2020年行业出口额达到240-250 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20%以上;高端配套件自主化率达到80%。可见工程机械行业将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在农业机械方面,根据《<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规划,2020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将达到90%以上;2025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将达到95%以上。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在船舶行业方面,国外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2017年6月份发布的《中国造船业研究报告:2017-2021》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造船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船企拥有比日韩更低的成本优势;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可以预测,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对船舶环保要求的提升,以及船舶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我国巨大的船舶尾气排放市场需求,将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体来看,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深入推进,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市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针对上述行业发展趋势,艾可蓝已在相关领域做好技术储备,部分项目实现批量供货。公开信息显示,艾可蓝符合柴油机/汽油机国Ⅵ排放标准的产品已于2018年开始试验试配,并在2019年实现汽油机国Ⅵ产品批产销售、柴油机国Ⅵ产品的小批量供货;在非道路国四尾气及船舶后处理系统领域,艾可蓝与中国重汽、三一重工、全柴动力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试验试配及样件开发合作,并取得中国船级社产品认可证书。此外,公司还掌握了40多门类可应用于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工业废气处理的催化剂配方技术(技术秘密)。由此可以看出,艾可蓝在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相关领域不仅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客户资源也逐步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艾可蓝已于3月13日发布公告称,拟投资10亿元在合肥高新区投资建设环保项目,投建内容涵盖艾可蓝研究院、汽车国六尾气后处理系统、非道路国四尾气后处理系统、船舶后处理系统等,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3亿元。该项目投资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和市场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若该项目成功建设,将大幅拓展公司主业发展空间,吸纳更多人才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促进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艾可蓝表示,公司将继续专注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国家对大气治理问题的日趋重视,相关法规政策陆续出台,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跟随排放法规的延伸,发动机后处理产品的应用对象也将从道路车辆向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延伸。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生产水平、完善并延伸现有产品链,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同时加大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力度,保持和扩大主营业务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并在其他应用领域树立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领军企业,实现“有‘艾’,天可以更蓝”的企业愿景。
(CIS)
责任编辑:张富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民营经济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